五月丁香五月丁香激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z,制服丝袜AV无码专区a,免费精品国产一级片

研究02.jpg

寧夏:這家園區用科技為農業“補水”

2020-07-21 13:04 來源:科技日報

破解干旱地區“靠天吃飯”,必須建好科技平臺、推進集成創新、做實推廣示范。以科技之力補齊水資源先天不足,正如一粒粒種子點綠旱塬大地,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不斷喚醒著這里新的生機。多管齊下,令這里的園區“百花齊放”。

1996年,給水團官兵在西海固地區開展“百井扶貧”攻堅工程。每當新打出一眼水井,全村人都要跑來熱烈祝賀。喧鬧的人群,噼啪的鞭炮,軍民同樂,宛如過年一般喜慶。

這是發生在寧夏中南部山區的真實故事。它印證了一個事實:這片黃土地上,水資源是何等匱乏!

水是農業命脈,水資源的缺乏一直是制約寧南山區農業發展的一大重要原因。如何破解“靠天吃飯”困局,助力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通過技術開發、集成示范、科技合作及技術培訓,引導科技資源從研制抗旱優新品種、高效節水技術、抗旱農藝技術及綜合生產模式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更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寒旱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寧夏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入駐園區開展大量科研工作。

以科技之力補齊水資源先天不足,正如一粒粒種子點綠旱塬大地,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不斷喚醒著這里新的生機。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7

2020年6月19日,一向繁忙的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更加熱鬧。原來,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在這里舉辦了一期“農業科技大講堂——中部干旱帶葡萄與枸杞栽培技術培訓班”。

走進大講堂,可以看到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王世平教授等專家正在針對如何提升葡萄與枸杞商品率、將鹽堿地變為經濟高效林果基地的關鍵技術對學員們進行指導。

現場培訓階段,專家還對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東西部科技合作重大項目——“基于根域限制的寧夏干旱鹽堿地枸杞和葡萄節水節肥省力高效栽培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進行了成果介紹與展示。

目前,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探索出了適合寧夏設施葡萄栽培根域限制模式及簡化栽培技術,完成了鹽堿地枸杞限根栽培容積率、需水需肥規律、標準整形及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研究。

“這家園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關心與重視下建起來的。”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周小平說。

寧夏中南部旱作農業區耕地面積1275萬畝,占全區76.1%,現有人口286.7萬人,占全區47%。境內生態脆弱,年降雨量200—550毫米,蒸發量卻達1220—2080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2010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寧夏海原縣高崖鄉三分灣村實地考察時,叮囑寧夏要突出解決好缺水等實際問題,依靠科技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緊接著,寧夏科技廳主動與中國科學院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單位加強合作,牽頭在中部干旱帶典型地區同心縣王團鎮和海原縣高崖鄉交界處組建了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

按照“一個核心區,兩個示范區,五個輻射推廣區”規劃布局,2013年9月,園區經過兩年建設,研究所和科技示范基地正式建成。

依靠科技解決種什么、怎么種、誰來種

極低的年降雨量,種什么、怎么種、誰來種?這成了擺在科技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周小平稱,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規劃及建設之初,就將解決制約干旱帶節水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益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的研究和示范推廣做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他們進行了“三大運算”。

傳統作物幫助農民擺脫貧困,效果微乎其微,必須選擇優新品種,首先得做“減法”。

依托園區科研平臺,科研人員建立了包含植物生理、生態、植物化學等各類指標的作物品種抗旱性評價體系,在大田優勢特色作物、優質飼草、經果林、中藥材、紅蔥、設施瓜菜等方面精中選優,引進確立優新品種。

從甘甜的水果到暢銷的蔬菜,從高產的玉米到可食用的花卉,各類優勢特色作物抗旱優良品種為旱區農業提供了豐富的品種保障。

為了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更大效力,園區立足于寧夏氣候條件,全方位推廣新型綜合生產技術。這就是“除法”。

集成工程、生物、農藝、田間及管理等方面節水單項技術,建立“寧夏干旱半干旱區有限水資源補充灌溉綜合節水技術”“寧夏揚黃灌區非充分灌溉與現代用水管理技術”等模式;提出枸杞、蘋果、葡萄、牧草、飼用玉米水肥耦合灌溉制度;研發便攜式膜面精準變量補水施肥機、經濟林灌水施肥噴藥一體機械等設備;確立旱作區主要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續防控技術體系……這些科技創新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接下來,各類示范技術成果如何推廣應用?做好“乘法”很關鍵。

來自中科院、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中心、寧夏農科院、寧夏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傾力實施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星火計劃、自治區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等各類科研項目,同時針對特色優勢作物及設施農業種植栽培、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開展大規模培訓。這就是“乘法”。

多管齊下,令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百花齊放”。

做實推廣,讓好技術真正被接受

久久為功,必有所成。

“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的建成解決了寧夏旱作節水農業科研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通過搭建研發與示范平臺,聚集了區內外相關科研人才,強化了產學研結合,增強了旱作節水農業的科技支撐能力。”寧夏科技廳副廳長劉常青表示。

目前,園區已開展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國家星火計劃等40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科技項目,對40多種作物開展了綜合生產技術研究。研究和開發特色作物配套高效節水栽培技術和設備30余項(套),引選培育出適合寧夏中部干旱帶種植的果樹、苜蓿、花卉、瓜菜、中藥材、小雜糧、玉米、馬鈴薯、牧草、紅蔥、向日葵等優良品種,同時提純復壯,建立種質資源圃,獲多個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

先行一小步,便能領先一大步。

特別是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后,建立核心區1000畝,示范區10000畝。以玉米種植為例,畝均節水100立方米,增產120公斤,增收168元,每年輻射推廣20萬畝,節水2000萬立方米,增產2400噸,增收3360萬元,節水增收效益顯著,極大地帶動了旱作農業技術及現代農業的進步。

園區取得的成效受到廣泛關注,科技部、區內外幾十批次專家考察組前來觀摩。

“破解干旱地區‘靠天吃飯’,必須建好科技平臺、推進集成創新、做實推廣示范。”周小平對此體會頗深,“對現代機械裝備、高效節水技術和現代農藝技術三大主體技術的組裝配套與集成創新,是現代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的需要。面對當今農村勞動力日益缺乏,農民種植經濟收益日益難以保證的現狀,只有節水、農機農藝一體化,才能引領帶動干旱區特色農業優化升級。”

未來,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將在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積極開展旱作農業技術模式集成示范與技術培訓,加大技術及模式推廣應用力度,讓好的技術被群眾真正接受,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閱讀